370
关于破解我区偏远山区乡村振兴缺钱缺人缺产业难题的提案
立案
办理中
已完成
提案人
提交时间
提案届次
提案类别
提案内容
目前,我区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已实施一年有余,但我区偏远山区还面临缺钱、缺人、缺产业三大难题,没有山区的乡村振兴,就没有全区的乡村振兴。缺钱:偏远山区,地方偏僻,交通不方便是硬伤,想招商引资难,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难。缺人:年轻人基本外出,多是留守空巢老人,年纪大思想也固守,没有劳力没文化,搞产业难,有些村委干部都60几岁了还在干,没年轻人来接班,工作开展难。缺产业:偏远山区农村多是山坡山林,土地分散不集中,山区地理结构复杂,想整改土地成本非常高,想通过流转土地发展产业项目更困难。
逆向思考:将“山区劣势变优势”,创造实现乡村振兴的创业发展条件。山区农村的乡村振兴,需要用逆向思维“将劣势变优势”来解决。山区人口稀少、土地稀薄、且闲置较多,需要集中整合价值高的资源,选择优势的土地来耕种优势产业;山区空气好,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远离工业污染、环境生态好,这恰好是大城市人身处浮躁喧嚣而内心最渴望的一份安静与祥和。偏远山区农村可通过互联网,把这些呈现在城市人面前,去对应他们对生态自然的心理需求,便会出现很多引资、引人才、搞产业的机会。
建议:一、搞创新型集体经济,走“互联网+集体经济”模式,不用大投资就可搞产业。所谓“创新”就是不能完全回到过去老式的集体经济“大锅饭”,而要有新时代的东西融入。新型集体经济,是农民的“吃、住”所需有基本保障,可按实际居住人口兜底;而农民提高收入致富得靠“按劳力、按股权”原则分配,即靠土地、山坡等资源入股集体经济的股权及劳力付出计工来分配。这跟咱们企业公司给员工的“底薪+内部股权+绩效”的管理理念是雷同的。怎么做?将全村土地、山林等资源集中整合起来折算资产注册成立企业,大家根据使用权、经营权年限来折算资金入股进集体经济。村组织把土地统一起来再分类,哪几块适合种啥就集中发展啥产业,土地可保持原样没必要花钱搞土改。然后把劳动力集中起来编组分类,哪些人适合干哪种活儿、那些人懂手艺,分成“创业小组”模式。但农民自家门前的庭院经济区域不能乱碰,那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集中优势资源抱团发展部分精细化生态农业,能种养的小组负责种养,懂民间手工艺的小组做手工艺品……挑选村里最年轻或者有文化、有胆量的人作为集体经济代言人,学习做小视频和网络直播,宣传本村集体的躬耕生活、带货本村农产品。形成“互联网+”集体经济模式,传播出去会很吸引外界人。村组织统一营运管理,与城市链接搞“远山结亲”、“土地共享”模式。通过当地快递物流可对大城市社区进行供货,如今快递很方便两三天可达全国城市。这种对接,需要村组织依靠政府和外界社团组织、公益组织帮忙去衔接;有能力的可直接进城市社区找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对接。做好这个产业经济模式,即使再远也会有大城市人通过网络慕名而来,有城市的人来,钱和人才就不难了。
二、挖掘村里有特点、懂手艺或者性格开朗、有才艺、有厨艺等农民,组合成村里“网红创业小组”,村组织若不懂可找政府帮忙给予培训、学习的机会,或者找外边网红策划公司来帮助打造。偏远山区越落后越会有“世外桃源”的神秘感,且山里自然资源多,到处都可以用作“网红”拍摄的道具、场景。这是乡村振兴“四两拨千金”不错的办法,只要村里红了,不愁没钱来、没人来,产业不适合搞规模化就搞精细化生态农产提高收入。
三、村组织把老百姓的散乱土地、山坡、民房、小路、水库、猪牛羊等资源统计起来,选条件好的分成特色小区域。在外边找个懂策划的人帮忙策划名字或就用村里过去的老地名,做网红“打卡地”、“拍摄基地”、“培训基地”;然后对接外边的“网红”经纪公司。让外界网红们来建设当地,当地不会缺钱、也不会缺人才和产业项目。这也是山区农村“四两拨千斤”实现乡村振兴的值得探索的新办法。
提案清单
序号 | 清单内容 | 补充说明 |
办理情况
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
答复类型
答复内容
主办清单答复
序号 | 清单内容 | 补充说明 | 办理措施 | 当年已完成的事项 | 当年已推动的工作 | 明年待落实事项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