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虽是教育小省区,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医药学科也正加快发展,目前中医药自2017年起入选西部一流学科建设点(现正在申报国家一流学科),经过近五年的发展,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科研创新、科普宣传等方面都有了较高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内其他省区中医药学科相比,依然差距不小而且差距在逐渐拉大,这种差距的因素很多诸如地域因素等,但我区中医药学科“先天不足”因素最为重要,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一流学科建设,不管是我区一流课程还是“西部一流学科”等都亟需强有力的本土化的领军人才和团队。我区虽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教学科研能力,但距离国内各种“一流”学科相聚甚远。
二是我区中医药学科没有直属附属中医医院。近年来,宁夏中医药教育在宁夏医药人才培养中凸显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区中医药学科一直以来在银川没有直属附属中医院的医院基地,现有的宁夏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是一所民族医医院,因其位于吴忠市,加之固有的学科体系不健全和医疗水平能力不能有效地支撑新时期我区中医学科需求。
三是我区公立综合医院中医药社会服务水平较低。我区目前公立综合医院有30家,其中三级医院9家,二级医院21家。其中2家专科医院未设有中医科。总体上来说,各公立综合医院中医科均存在规模偏小、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不足和人员结构不合理以及服务能力不足等情况。
四是中医药科普教育普及不足。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起到应有的预防和治疗疾病作用以外,更重要一点是中医药文化的有效传承,这一点目前还是不尽人意。
为此、建议:
一、加大中医药人才和团队建设。一是在中医学入选“西部一流学科”基础上,在以往硬件建设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科的布局和人才的孵化,按照中医药学科特有的发展规律制定符合中医药学科的评价体系和特殊政策。二是加大“精准”引才计划,围绕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和新一轮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等精细规划、精准引进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三是稳定现有人才团队。从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关心现有人才尤其本是土化人才,使得其既乐业又安居。
二、尽快推进直属附属中医医院建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中医药学科一直以来没有自己的一所直属附属中医医院,这是制约中医药学科发展最大瓶颈也是中医学是否能继续办学的要求。可有两种方案:一是在现有银川市符合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通过行政干预直属一家作为直属附属中医医院(银川市中医医院、自治区中医研究院等),这种方案具备基础和条件,只需加挂直属附属中医医院名称。二是整合现有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团队、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院中医科、中医骨伤科团队基础上成立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院中医医院,这种方案需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院内部成立“院中院”,但需自治区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直属附属中医医院的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区中医药学科发展空间,也从根本上保证各层次学生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是“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的必备条件(尤其是专业是博士点的申报)。
三、加强综合公立医院中医学科建设和中医传染病科室设置。一是自治区政府统筹公立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及时出台《关于加大对我区公立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相关事宜的规划,指导公立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事宜。二是各公立综合医院加大中医科投入和发展相关工作,加强各科室和中医科协作发展力度,提高中医药治疗比重,切实提升中医科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尽快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置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科建设。多方资料显示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并在后疫情时期更能发挥心理调适、机能康复优势,凸显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积极作用。建议由政府主导,卫生和疾控部门牵头尽早规划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在现有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置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科。同时,组织相关专家,根据近年来有关中医药参与传染性疾病经验,科学、系统制定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指南、治疗大纲,以便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时能第一时间承担主要治疗方法。
四、建设区级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我区截止目前尚没有中医药博物馆设置及建设意向,仅有宁夏医科大学的中药标本馆和宁夏道地药材标本馆。同时,自治区文物局于2020年11月下发宁文物函【2020】1号中同意将宁夏医科大学中华回医药博物馆改建为宁夏中医药博物馆。其体量、承担的作用及社会影响力均有限,不能满足现阶段及今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和愿望。希望尽快启动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导,发改委牵头,教育厅、卫健委参与成立区级宁夏中医药博物馆建设论证;在论证可行性基础上拿出专项经费重点推进建设事宜;整合或者在现有的宁夏医科大学现有中药标本馆、宁夏道地药材馆基础上进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