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关于助推宁夏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立案
办理中
已完成
提案人
民盟
提交时间
提案届次
提案类别
提案内容
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是宁夏“落实四大提升行动 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行动。当前宁夏乡村教师队伍由在编教师、特岗教师、三支一扶、临聘教师构成;教学硬件设施配备完善,互联网班班通,建有在线互动教室;各校都配备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图书室、实验室;乡村教师的待遇和补助都全面落实。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能力不高。首先是学科教师缺口较大。大部分学校缺少音体美、计算机、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跨学科教学普遍存在,存在没有经过学科教学培训直接上岗教学的现象。其次是师资队伍流动性大。以三支一扶和临聘教师为例,这部分教师在乡村学校的人数占比高达70%左右,随时都有可能辞职,另谋高就。最后是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不够优质。优秀教师被县、市、区的学校选拔走,新招聘的特岗教师、新入职的三支一扶教师和临聘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薄弱,教学专业研究能力也较弱。
二是创新素养教育落实不到位。我区从2015年开始启动实施创新素养教育,《宁夏教育现代化2035》《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规划(2018-2022年)》等重要文件中,都将创新素养教育全面纳入。而乡村学校受诸多因素影响,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意识不足,研究不够,部分科目还停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是教育资源浪费较为突出。一方面是学生少,教育资源成本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量进入城区,适龄儿童相应入城就读,农村学校的生源不断地挤压到城镇,致使农村学校规模萎缩。但学生占用的教学资源一样都不少,运行费用高,生均占用比例高,存在资源浪费、运转经费困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各功能室利用率不高。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等功能室无法充分利用起来;学校图书馆图书更新慢、借阅率低下;理化实验室等存在试剂过期、设备老旧等问题。部分学校领导对开设功能室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各类功能室的建设和使用重视程度不够。
四是家庭教育缺位、错位明显。多数家长进城务工,农村家庭体系发生变化,留守儿童家家都有,隔代教育是常态。长辈因为缺乏正确的儿童观、家庭观和教育观,将训斥、打骂作为惯用方式,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家庭教育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以农村和城市人口变化趋势为根据,积极地采用裁撤、新建以及合并等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尤其是在规划农村学校布局的时候要对学龄儿童的交通便利以及年龄结构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稳定农村学校的规模,解决教师配备不足问题,保证城乡儿童和青少年平等享受各种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对乡村中学给予一定的招生政策倾斜。县、区级高中在面向农村招生时,能定向分配一定名额,避免因为升好高中无望而转学。
二是统筹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优先向农村倾斜,特岗教师优先招聘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短缺学科教师。创新教师培养模式。通过支教走教、送课下校、区域联动教研、以及“三个课堂”等多渠道多形式,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针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现状,有计划地培养全科型专业教师。积极推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落实。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借鉴试行“一校制”“学区制”“联校制”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共建共享,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创新激励制度,稳定教师队伍。在子女就业就学、住房安置等方面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留住在职骨干教师。千方百计引进优秀大学生扎根农村,使懂教育、爱教育的教师工作队伍能“下得来”“留得住”。
三是落实“双减”政策,注重创新素养教育。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应结合教育部“双减”政策和自治区创新素养教育政策,深化教学教研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多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是推动家校社会协同机制,达成共同育人共识。多举措并进,充分现代多媒体等常用的平台,利用更具乡土气息、贴近农村实际的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宣传、推进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推动乡村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努力形成共同育人的共识。
提案清单
序号 | 清单内容 | 补充说明 |
办理情况
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
答复类型
答复内容
主办清单答复
序号 | 清单内容 | 补充说明 | 办理措施 | 当年已完成的事项 | 当年已推动的工作 | 明年待落实事项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