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提案公开 > 重点提案

340

关于补齐社区治理短板增强社区治理成效的提案

立案

办理中

已完成

提案人

,陈子敏

提交时间

提案届次

提案类别

提案内容

      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一个城市社会治理水平的试金石。而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战疫三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社区的重要。近年来,自治区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社区治理工作成效明显,但也存在社区人手不足,和物业等其他力量协作不足,社区权责边界不清,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仍存堵点,行政化职能过多等短板。

       为补齐短板,增强社区治理效能,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联动机制,让多方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强化街道基层组织功能,建立调节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街道司法所、警务室、物业办、市场监管所等职能单位对所属社区居民易发生矛盾纠纷的民事调节作用,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置,从源头上化解纠纷。

      二、整合驻社区资源,深化联动融合。2021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民政厅研究制定了社区治理“一书三单”(共驻共建协议书、共治资源清单、治理需求清单、服务项目清单)指导模板,推动共驻共建单位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干部交叉任职、人才结对培养,进一步实现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形成责任共担、要事共商的合力。各街道要根据社区治理总体要求,指导社区围绕社区治理、综合管理、为民服务等方面需求,适时召开工作例会、党建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完善《治理需求指导清单》。要协调驻区单位从大局出发,不断强化共建互补的责任意识,推动他们由“局外人”到“自家人”的角色转变,自觉参与进来、深入下去,积极为共驻共建出点子、想办法、出实招,确保共驻共建任务在社区落地生根。

        三、持续减负赋能,不能让社区“小马拉大车”。社区事务涉及领域广、门类多、千头万绪,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倒金字塔式的行政结构和人员配备,致使社区“小马拉大车”,工作负担过重、疲惫不堪。因此,要厘清干部职责边界。做大做强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回收社区行政职能,分离行政事务和自治事务,把社区工作者从既能填报表格、又能整治街面、还能疫情防控的“万金油”角色中解脱出来,确保有时间、有精力“多进门”“常走心”,掌握居民情况,关注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四、汇聚多方合力,转变“社区干、居民看”的被动局面。通过组建名人能人志愿服务队伍,探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包抓社区,推进社工组织项目带动等,搭建并丰富各方主体“空间参与”“活动参与”“服务参与”“公共事务参与”的载体,以社区“微治理”激发多元共治活力。还要发挥物业服务及管理作用。充分发挥物业公司这一市场力量优势,持续完善物业评星定级及退出机制,强化社区及业委会在物业服务企业考核和级别评定上的发言权,在决定物业去留、收费标准方面赋予居民更多话语权,倒逼物业提升服务质量。对无物业管理小区,探索政府购买+居民自筹分担机制,托管至专业实力强、业主口碑好、社会认同度高的物业公司,更好发挥物业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

      五、加大智慧投入,用好数据管理的“指挥棒”。大力提升数字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和管理水平,做好基础性数据库建设,依托社区综治中心现有的“智慧云”平台、12345平台、宁夏政务网等,完善基础信息“二维码”采集、居民 APP、管理端 APP 采集等功能,将社区工作者从繁重的录入、统计、填表工作中解脱出来。要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整合数据资源,建立信息互认交换和联网共享机制,将社区人脸智能识别、大数据智能分析与辖区安全智能系统联动,实现对小区外来人口、人户分离等的分析研判。依托人工智能,实时监管小区高空抛物、电动车进电梯、飞线充电、井盖异常等情况,切实提高社区数字化治理成效。

      六、增强职业魅力,让社区工作成为“香饽饽”。年轻人眼中的社区工作又苦又累又琐碎,无前途、无荣誉感,致使社区岗位不受青睐,吸引不了专业人才、留不住年轻干部。因此,要着力提高社区工作吸引力。建议拓宽社区工作者进入体制的通道,在现有每两年从社区书记中定向招考公务员的基础上,将事业编制考试也纳入其中,并将报考人员范围扩大至符合年龄要求的社区副书记、居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对于三年疫情中始终坚守岗位且年龄在40岁以下的书记、副书记及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优先解决事业编制。40岁以上的,按照职务及工作年限,给予相应的事业编制薪酬待遇。让社区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有地位、待遇上有保障、晋升上有盼头的 “香饽饽”。要培育职业化社区工作队伍。按照每万人配备18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尽快解决我区社区工作者尤其是专职网格员缺额问题。  

提案清单

序号 清单内容 补充说明

办理情况

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

答复类型

答复内容

主办清单答复

序号 清单内容 补充说明 办理措施 当年已完成的事项 当年已推动的工作 明年待落实事项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