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妙手生花 泥巴传情——记贺兰县政协委员、贺兰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王永红
2019-06-13 10:29:08   来源:华兴时报

妙手生花 泥巴传情

——记贺兰县政协委员、贺兰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王永红 

  3.jpg

  王永红在工作室进行创作。

  王永红,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王氏泥塑技艺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银川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贺兰县政协委员,贺兰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贺兰一中高级美术教师。她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把原始浪漫精神与写实主义融为一体,作品构思新颖,造型鲜明,人物刻画迥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个村子里的故事

  1989年,王永红从宁夏大学美术系毕业,回到家乡后,她在石嘴山市陶乐二中任教。2002年开始学习彩塑。出生于农村的她,从小就喜欢玩泥巴,如何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在这种思索中,王永红踏上了原生态的泥塑创作之路。

  “最初接触泥塑,是想给学生增加美术课内容,却发现越做越有兴趣。”2006年,王永红调入到贺兰县第一中学任教,她的泥塑创作正式起航,《一个村子里的故事》开始在她的手下娓娓展开……

  采访当日,记者走进她的作品展厅,一个个彰显出巨大生命力的泥塑人物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他们一个个各具神态,神韵各异,神态飞扬……这就是《一个村子里的故事》的聚集地,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王永红的手下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真可谓,有多少个人物,就有多少个形象,多少副嘴脸,多少种个性……

  《一块肉》里,老奶奶弓起瘦骨伶仃的脊梁,使出全身力气,把碗里最后一块肉,喂给孙子。奶奶微笑着,一副慈祥的面孔。

  《回娘家》中,小媳妇侧坐在毛驴背上,左胳膊上挎着一个小篮子,里面装的各种礼物,右手搂着襁褓中的婴儿,微闭、上翘眼睛里,亦能让人感受到她此时此刻的幸福……

  “这都是我的家乡陶乐农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王永红说,《一个村子里的故事》由《高粱地》《妹妹大胆往前走》《爸爸妈妈盖高楼去了》《赶集》《是非》《开脸》《庄稼地里的舞蹈》《南墙根》《再来一碗》《痛快》《我没醉》《不能没有你》《收工》《媒婆》《一块肉》《懒汉》等主题500多个泥塑作品组成,是她小时候生活的农村里的人、事、物,她只不过是用艺术手段让它们情景式再现。

  王永红妙手生花,令泥巴灵动了起来。寄情于乡土民风,交融于乡情村景,那一幅幅作品景象,无不流露着她热爱家乡、钟情乡俗乡情的倾诉,令人产生共鸣,引起无限遐想……

  用心用情传承泥塑技艺

  “我是土生土长的陶乐人,用的是陶乐的泥土,表现的是陶乐的人和事,所以我把它们称为‘乐陶泥人’。”微信中,王永红亦用“陶人”作为自己的昵称。

  作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泥塑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她对泥塑热爱至深,“王氏泥人制造工艺绝无仅有,采用空心制作,干后烧制成陶。同时,我们区别于其他雕塑的最大特色就是,先将土揉捻到韧性、水分恰到好处,捏塑时先塑身段,确定人物的动态,再安上四肢和头颅,最后把泥土压成片,给泥人‘穿’上衣服。保持泥土原色和质朴感。”

  她还提到,王氏泥人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具有永久收藏的价值。每件作品均需花费4至5小时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级“定制”款,同时也意味着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发生。

  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知三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王永红:她是一位“教书匠”, 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基层艺术家,丰富的农村生活土壤培养出了她自己的审美心理与艺术情趣;她的艺术创作,既受泥塑大家精美绝伦的泥塑艺术风格的深刻影响,又兼受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她这个创造者聪明智慧的反映,是陶乐这个地域文化形式下的创新反映及原汁原味的民俗风尚的反映。

  将村子里的故事一直“讲”下去

  十几年的坚持,换来了王永红艺术作品风格的日趋成熟,日臻完美,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已构成宁夏文化艺术中别具特色的一部分,成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乃至宁夏美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2008年,她的泥塑作品在参加宁夏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会上获得金奖;2010年,其作品亮相上海世博会艺术精品展;在“2014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201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其作品《山花儿与口弦》《回娘家》获得铜奖;2015年,作品《赶集》《宁夏坐唱》参加由文化部、中宣部、中国文联、国家计生委举办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获得民间艺术品类二等奖,同年12月,获得银川市首届“贺兰山文艺奖民间艺术类”二等奖;2019年1月份,获自治区第九次文学艺术奖民间艺术作品一等奖。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2010年到现在,王永红的泥塑作品先后代表宁夏,出现在了法国、葡萄牙、比利时、德国、迪拜、毛里求斯、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埃及、巴基斯坦等一些国家举办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中国宁夏古老村庄的风土人情、黄河两岸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情景,给当地人民留下深刻印象,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当下来看,古老的村落正在逐步消失,我们的下一代,甚至许多年轻的一代都不知道村子里的事,许多人只能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所以,我想通过泥塑这条路,将村子里的故事一直‘讲’下去,”王永红说,今后她不仅要带着徒弟们将泥塑手艺好好地传承下去,还要继续创作《一个村子里的故事》,一直做下去……                (马 敏)





【责任编辑】: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