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勇当乡村振兴 路上的“尖兵”——访原州区政协委员 原州区乡村振兴局科员杨莎莎
2022-04-19 09:06:38   来源:华兴时报

  杨莎莎(右)列席固原市原州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杨莎莎,原州区政协委员,原州区乡村振兴局科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辛勤耕耘在扶贫战线上,作为年轻干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2013年,初到工作岗位,杨莎莎被安排在移民办工程管理办公室。那时候原州区第二批劳务移民建设项目获批,工程任务量大,工期时间紧,作为甲方代表,她和其他男同事一道,每天上午就到骄阳似火的施工现场,解决建筑施工问题,晚上加班整理材料。2014年工程竣工,一个漂亮的姑娘晒成了“黑妹子”。有时候工地上工人们开玩笑地说:“杨工,一个姑娘家天天跑工地干啥?”她总是扬起头自信地说:“为老百姓服务!”2014年冬天,在分房现场,人流涌动,杨莎莎说,她看到每一个移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杨莎莎坚持把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亲人。2018年,原州区扶贫办安排结对帮扶河川乡骆驼河村,杨莎莎负责帮扶5户贫困户,她坚持每月下乡4次,发挥帮手作用,摸清贫困户情况,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把各项惠农政策送到各家各户,让每个贫困户都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协助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一起指导帮扶对象填写《扶贫手册》。

  杨莎莎的帮扶户中有一户,家里有4口人,户主王万海起初对扶贫工作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总是给杨莎莎打电话发牢骚、抱怨,每一次她都会心平气和地对王万海一遍又一遍讲政策。杨莎莎说,“老百姓不理解、不支持,说明我工作还没有做好,有些政策给老百姓还没有解释到位。”通过杨莎莎的帮助,王万海知道了不少扶贫政策,致富的路子也宽了。王万海贷款5万元用于发展养殖业,他的儿子参加原州区组织的就业培训,学了驾照,在外务工。考虑到王万海的身体原因,杨莎莎帮王万海积极争取到公益性岗位。王万海的生活大为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原来的土坯房换成了红瓦房,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心中沉淀多少深情 眼中就含有多少星光

  走进宁夏的移民村中,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新房,整齐宽敞的街道,质朴憨厚的笑脸,正无声地讲述着移民搬迁带来的巨变。庭院里浓荫匝地,粉嫩的桃花缀满枝头——这是每个移民村村民现在的家:客厅宽敞明亮,家具一应俱全,自来水通到了厨房,水龙头一拧清泉哗哗……

  移民的村庄里,学校、医院、球场、超市、文化大院……发达地区村里该有的东西,这里一样也不缺。宁夏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移民,123万贫困群众挪出了穷窝、换掉了穷业、拔掉了穷根。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曾经“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

  正是无数个像杨莎莎这样奋战在一线的扶贫人员的不懈努力,才将联合国专家口中的“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预言扭转,使得寸草不生的“干沙滩”变成了果茂粮丰的“金沙滩”。2020年3月,原州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贫困县脱贫摘帽。

  谈起一路走来自己所获得的荣誉,杨莎莎饱含深情地说:“过去的工作中,我个人取得的荣誉远远不及原州区脱贫摘帽这份荣誉更让我自豪。”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参与者,杨莎莎对待工作,追求精益求精;对待群众主动耐心,积极做好群众来访来电接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准确给予回复和解答。在脱贫攻坚期间,她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群众中,深入帮扶户家中,交心谈心,宣传扶贫政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核对精准扶贫户的基本信息,分析致贫原因,帮助制定致富计划,力所能及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扶贫点亮心灯,致富温润人生;与人交往,感动无处不在。回忆起那些扶贫路上的温暖瞬间,杨莎莎有讲不完的故事。她说,曾帮扶过寨科乡的一对老年夫妇,即使他们住着破烂的窑洞,家境贫寒且生活拮据,但老人言语间的乐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她深深感动。也接触过一位早年丧夫、独自拉扯三个孩子成长且从不向孩子抱怨生活艰难的“倔强妈妈”让她敬佩不已。

  乡村振兴不是“百米赛”,而是“马拉松”,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即使宁夏已经实现脱贫,但“防止返贫”的工作依旧不能松懈。在杨莎莎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那对乐观的老年夫妇得到了更多政策的帮扶,那位“倔强妈妈”也得到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子女也获得了更多的助学资金。杨莎莎说,社会在欣欣向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身边会出现更多的“幸福老人”“快乐妈妈”。(记者 李 莹 实习生 吴丽芸 文/图)

【责任编辑】: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