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变废为宝 稻草生“金”——记灵武市政协委员 灵武市三园草制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杨学云
2022-08-02 09:22:04   来源:华兴时报

  ◀杨学云展示草编艺术品基础材料。(摄于2021年11月12日)

  杨学云,灵武市政协委员、灵武市三园草制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优质服务先进个人、全国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灵武市十佳农民企业家。

  “他是土生土长的灵武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平时朴素低调、睿智豁达”。这是身边人对杨学云的印象。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关注民情民意,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建言出力,用行动诠释一名企业家和政协委员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秸秆生“金”铺就致富路

  2008年,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杨学云下岗在家,生活没了着落。凭着一股不向困难低头的劲儿,杨学云回到农村开始创业,虽然历尽艰辛,但这些经历却成了他开启精彩人生的“金钥匙”。短短几年时间,他完成了从一名下岗职工到合作社理事长的蝶变,并带动父老乡亲一起创业致富。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焚烧成为环境污染的新源头。每年秋收和夏收后,都会有大量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秸秆在田间焚烧,加之沟渠路边大量生长的芦苇、蒲草、杂草部分被回收,剩余的部分就地焚烧,产生大量的烟雾成为殃及城市、高速公路行车安全、航空安全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农业废弃物用则利、弃则害。

  2013年,杨学云看准时机,敢为人先,把目光瞄向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上。他联合当地6家合作社、1家从事草制品加工企业,注册资金2000万元,在灵武市郝家桥镇西侧成立灵武市三园草制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杨学云来说,农业废弃物利用对他来说虽是个陌生的行业,但他却明白,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农民单靠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不仅风险大而且成本高。为深入了解草编家庭作坊的生产效益和经营模式,他走访了灵武市82家从事草编的家庭作坊经营人员,并向农户讲解合作社科学的经营模式、效果,消除了很多村民之前想要加入合作社又有所担忧的顾虑。

  杨学云和团队成员用1年时间跑遍相关部门,通过和灵武市农牧局、灵武市总工会、灵武市就业局多次沟通,他成功获得创业贴息贷款,为20名合作社成员根据创业项目提供3万元至8万元不等的创业贴息贷款,解决了合作社成员“融资难”问题。有了充足的创业资金,杨学云对草制品作坊式加工的农户进行有效整合,把合作社定位为集生产经营与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迈上了资源整合的规模式经营之路。

  深耕专业勇做开路先锋

  在合作社发展的道路上,杨学云是个能想事、能干事、能成事的人。他通过借鉴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合作社组织机构完善,设有理事会、监事会,成立团支部、妇女委员会、工会组织等。他坚持“创新、开放、共享、专业、稳健、持续”的发展理念,坚持“尊重商业规律,立足本地实际,走产业化发展”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随着企业发展,他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生态农业体系,降低产业的成本和风险,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落实国家对秸秆利用的相关补贴政策,用“互联网+实体”产业思维,引导电商创业者深度挖掘本地优势特色产品,通过销售带动生产加工,形成产销一体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发展。

  杨学云不忘乡亲,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配置的创新型创业基地,与灵武市劳动就业局、宁夏西部创业管理培训学院等服务机构合作,为入驻企业和返乡创业青年提供创业咨询、创业辅导、开业指导,实现创意思维多元化、创业条件生态化、资源配置便捷化、服务保障贴心化。目前,联合社运营的创业基地共有小微企业80家,带动当地就业人员2000多人,销售收入过亿元,年消耗农业废弃物16万亩。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并对我区环境治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杨学云说:“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将农作物秸秆视为资源善加利用,才能根治露天焚烧,化害为利。”杨学云经营的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农业副产物加工典型模式、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及自治区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梯队企业、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宁夏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银川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他先后被评为灵武市十佳农民、全国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

  “我将努力做一名和谐社会的推动者,为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健康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杨学云说。 (记者 毕 竞 文/图)


【责任编辑】: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