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校长,早上好。”“早上好啊。”
每天早晨7时30分,银川市实验小学校长达民都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迎接每一名学生。这个习惯她已坚持多年,道一句简单的问候,给学生温暖和力量,也传达出对爱与责任的坚守。
“没有爱是做不好教育工作的。”从业33年来,达民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立德为先为社会培育时代新人,被教育部确定为“双名计划”名校长培养对象,成立“达民名校长工作室”,荣获自治区特级教师、银川市首届“凤城名师”等殊荣。
教育要绘以“爱”的底色
近年来,银川市大力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扩面工程,银川市实验小学积极优化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将本校区的教育力量扩充到城北阅海五个校区,城东两个校区及金凤区、西夏区、兴庆区托管校区等多个学校,形成了一校12区发展格局。
2016年,银川市永泰校区成为实验小学新建校区,达民选派到新校任校长。那时候,全校各项工作尚处“空白”,达民凡事亲力亲为。
巡班、校规制定、少先队建设……达民在各项管理中倾注了全部心血。面对一些出于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担忧,达民从教师队伍抓起,主动承担研讨课,参加集体备课,引导教师们热烈讨论、互帮互学,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并严格督促各班级晨读午诵,师生自主学习之风悄然形成。达民还紧盯学生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本领等目标,调动全校老师力量在学校开设近60个社团,推行“双减”政策深入落地。整整六年间,学校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家长对改善后的学校环境和学习氛围赞不绝口。
2022年,达民重新回到银川市实验小学。“教育本质上是‘爱’的事业,要包容、理解和尊重。”达民将这一理念深入践行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当遇到学生犯错,她不会第一时间指责,而是反思家庭、学校是否有“角色”缺失;当老师情绪低落,她不会责怪,而是设身处地理解年轻教师在工作上的压力,帮助排忧解难;当面对家长的焦虑和质疑,她不推卸、不回避,与家长敞开心扉、共同探讨如何促进孩子成长。
“我有时候更牵挂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问题学生’的孩子,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需要被人发现,更需要被人关注和关心。”达民说,她常反思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希望能用更多的努力,在教育生涯中不留遗憾。
一本书“教厚”再“教薄”
人生梦想始于童真。出身教师家庭的达民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中学毕业后她坚定选择报考师范类院校,毕业后于1991年正式走上教师岗位,成为兴庆区第四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在兴庆区第四小学任教的8年间,达民深入钻研学科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就必须让自己成为“源头活水”,为此,达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种书籍,诗词古文常备案头,要求背诵的篇目她都会熟记于心。
1999年,达民调动至实验小学工作,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她更加聚焦课堂、关注学生。“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既有诗词歌赋之美,也有中国文化底蕴之深。”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达民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再将丰厚的积累运用到课堂中,她形容这是将书“教厚”再“教薄”的过程。
多年来,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使达民收获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在担任年级组长、教研室主任、副校长、校长期间,她依然保持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精神,带领全校师生始终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中。2013年,达民被评为银川市首届“凤城名师”,2020年,被评为自治区语文特级教师。
自治区创新素养名校长工作室、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银川市创新人才工作室主持人……所有的荣誉是对达民既往从教工作的认可,也是对她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激励。
群雁齐飞传承百年学校文化基因
多年来,银川市实验小学以教学“硬实力”得到群众好评,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课题实验学校”等各种荣誉200余项,连续四年在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育部“精品课”教学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
“和谐文化立校,创新办学育人。”——建校超过百年的银川市实验小学拥有强大的“红色基因”,通过多年教育和实践,学校形成了“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构建起“和课程”体系,也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联动学校共育时代新人的责任。
2023年,达民被教育部确定为“双名计划”名校长培养对象,成立“达民名校长工作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浙江大学基地来宁为工作室授牌。“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近期,她正从课题研究、团队建设、数字资源、教育帮扶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小目标,以期推动工作有效开展。
工作室目前共有10名成员,在达民的带动下,大家一起开展课程建设论坛、专项研讨、主题沙龙等活动,研究如何培养优秀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教师人才梯队,从而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
“我们团队成员有的来自城镇学校、有的来自农村学校,各校实际情况不同,需要入校诊断。”达民还在全区选择一批学校,组织校长们开展“走进一线、走进课堂”活动,利用银川市实验小学优质资源促各地学校“群雁齐飞”,形成“擦亮一张名片、成长一个团队、影响一片区域”的效果。
达民始终保持开放、包容、互助的态度传授经验,也吸收来自各方面的好意见、好做法,为社会源源不断培养阳光自信、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人才,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记者 李 莹 文/图)
宁夏人大网 | 宁夏政府网 | 宁夏纪监 | 宁夏党建网 | 宁夏财政厅 | 宁夏发改委 | 宁夏公安厅 | 宁夏环保厅 | 宁夏审计厅 | 宁夏卫生健康委员会 |
宁夏商务厅 | 宁夏农业农村厅 | 宁夏水利厅 | 宁夏人保厅 | 宁夏交通厅 | 宁夏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 宁夏教育厅 | 宁夏科学技术厅 | 宁夏工业和信息化厅 |
宁夏民政厅 | 宁夏招商网 | 宁夏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