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报道
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自治区政协“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宁夏经济发展活力”专题议政常委会大会发言摘编
2019-09-19 12:15:33   来源:华兴时报

  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自治区政协“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宁夏经济发展活力”专题议政常委会大会发言摘编 

  编者按:

  良好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协同发力。总体上看,良好营商环境主要维系于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9月17日,在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九次常委会议上,张杰、解方、何晓勇、蒋永忠、杜正彬、马清贵、汪敬、杨占武、道月泓、何学虎、施晓军、潘志军十二位常委,分别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宁夏经济发展活力”作大会发言。

  按下优化营商环境“升级键”

  自治区政协常委  张 杰

1.张杰.jpg

  近年来,宁夏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一号工程”和“关键一招”,从打通企业和办事群众的痛点、难点、堵点入手,大幅度减流程、减要件、减时限,全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但我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一些惠企政策,企业知晓度不高,政策惠及面有限。一些政策限制性条件多,看起来很美,用起来很“卡”,政策吸引力不足,还有部分政策因各种原因或调整或废止,优惠不能兑现。虽然各相关部门都相继公布了“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清单,力推“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但群众办理部分事项时仍然需要多头跑、往返跑,材料反复提交、反复审核,“最后一公里”还不通畅,便利承诺难兑现,让群众的办事顺畅感和政策获得感打了折扣。目前营商环境优化更多聚焦在行政审批、施工许可、市场准入、减税降费等一些重要领域和方向,企业普遍反映成效显著,“办大事”很方便,但办理一些“小事”反而不顺畅。从“放管服”改革到优化营商环境,调研集中反映的问题多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整改落实的力度有待加大。

  建议强化政策宣传和落地,让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尽快建立全区统一的涉企政策发布平台,加大对政策的公开力度及宣传解读。在制定政策时要坚持结合实际、规则公正、内容具体、界限清楚、操作性强的原则,减少不适宜的限制性、前置性条件,杜绝政策“玻璃门”。信守政务诚信,确保政策依法依规,稳定持久,不能朝令夕改、夏秋不同;健全政务办事咨询服务体系,让企业办事少费周折。依托宁夏政务服务网、12345热线等平台,增加在线客服,延长服务时间,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咨询解答服务,减少企业和群众由于了解和准备不足导致的“跑多次”现象;增强干部担当服务意识,让企业事好办、办事快。要认真落实《关于促进企业家创业发展 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实施意见》要求,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文件或制度办法,明确将一些主动作为、积极担当但出现一定失误的情形纳入容错免责范围,为能干事、敢干事、善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同时,细化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的责任追究机制;加大问题整改落实力度,让企业增信心、愿发展。对调研发现的各类涉企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并公开承诺办理时限,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短期解决的,明确具体解决时限,不能让问题只停留在纸上,要让企业家看到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增强发展的信心。

  以电力市场化为突破口 为企业发展铺路架桥

  自治区政协常委 解 方

2.解方.jpg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电力体制改革时隔十三载重新启动,我区电力市场的竞争度越来越大,但仍处于由完全垄断向市场化竞争的过渡阶段,电价成本扼住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企业的喉咙。目前,电网企业既掌握着界定增量配电业务、投资许可范围、电费结算权等行政权力,又作为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各省级电力市场之间存在区域壁垒,跨省的电力市场难以形成,电力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我区尚没有完全形成由市场决定电力价格的机制,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以政府定价为主,滞后于成本变化,不能及时合理反映供求关系。我区还存在电力交叉补贴,一方面,用户侧的补贴使不同用户之间电价计价方式差别较大,有碍电价公平。另一方面,发电侧的补贴使受补贴的发电企业收益为上网电价与财政补贴的总和,部分发电企业过分依赖政府财政补贴,干扰电力市场用电秩序。电力商品由于物理上的无差异性以及复杂网络的存在,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商品之一,各种关系交织,不同主体利益诉求多样化,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各类发展规划之间经常需要层层传达、多部门配合,实际执行与规划存在偏差。

  建议建立健全电力市场体系,为电力发展“奠基”。由政府主导,电网侧、发电侧和用户侧按照一定配重共同组建,分布实现功能完善、主体多维、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建设。完善电力配套市场,建立包括中长期电力交易、现货交易、辅助服务交易、容量市场等完善的配套市场体系。鼓励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交易,保障发电厂、电网公司、用户等不同主体利益诉求。建立电力市场竞争机制,为电力发展“铺路”。有序推进“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管住中间”,就是在电网、输配电环节强化政府管理,将电网企业角色由市场中的利益主体逐渐转变为“电力运行与交易平台服务商”。“放开两头”,就是对发电方、售电方、用电方提高市场化程度,实现更加充分的竞争,政府不再为发电企业下达年度发电计划,不再设置标杆上网电价。制定完善电力价格体系,为电力发展“架桥”。制定科学电价机制,坚持市场化原则。按照“成本+合理收益”的收入原则,科学核算发电厂、输电网、配电网所需成本,交易电价由用电企业与发电企业经协商或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应顶层设计,闭环监督,为电力发展“护航”。制定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类的法律法规及电力市场指导性意见,明确电力市场具体交易方法、操作细则、结算规则等。其次,形成电力市场“准入退出、投资、服务质量和价格”的闭环监管机制,做到“监管不干预,协调不命令,引导不强制”。

  加强企业家队伍成长环境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

  自治区政协常委 何晓勇

3.何晓勇.jpg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领头雁”“掌舵者”,也是营商环境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更是引领创新的第一动力和推动创新的关键力量。然而,缺少创新人才,特别是缺乏创新型企业家已经成为影响我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短板。

  建议加大对企业家的教育培养,在提升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上精准发力。把企业家纳入自治区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区市县三级协调互补的培训机制,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科技创新人员的教育培养。依托社会资源建立企业家培训基地,采取校企联合等方式,全面提升经营理念、管理能力和法治素养。自治区应重点加强对规上企业、科技创新和“专精特新”等企业负责人的教育培养,市、县应重点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个体工商户的教育培养,教育引导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健康成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提升企业家干事创业的信心,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上精准发力。积极鼓励企业家投资兴业和创新转型的信心,搭建区内外企业家交流对接平台。调整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由招项目、引投资向引企业、招合作转变,让企业家“走出去”,参加各级政府的招商推介,以商招商、开拓视野、捕捉商机,在产业链上促成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支持区内企业发展壮大。立足我区优势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财物办大事,在研发中心和科技应用上支持一件、办成一件,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和项目,带动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在营造经商从商的良好氛围上精准发力。深度挖掘、广泛宣传新时代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等典型事迹,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和各类新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宣传企业家的突出贡献和先进事迹,培育优秀宁商精神和宁商文化,让全社会对企业家多一些信任和理解。

  解决企业家的后顾之忧,在完善合法权益保障机制上精准发力。积极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增强创业创新的安全感,建立健全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补偿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打击侵犯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和恶意诉讼行为等侵犯民营企业正当权益的犯罪行为。加快个人征信和各类违法违规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平等获取市场资源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开列正负清单 实现“清”而有为“亲”而有度

  自治区政协常委 蒋永忠

4.蒋永忠.jpg

  通过调研了解到,部分党政干部在与企业家之间的交往中,思想上还是存在顾虑,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没有明确的规定,担心交往过多过频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离的远又担心被问责。对政府部门进行问卷调查时,在和企业打交道最担心什么的问题中,有50%以上是最怕企业不理解、添麻烦,担心企业提出的困难问题自己解决不及时或难以答复,一度出现党政机关干部与企业家不“亲”的现象,这也是一部分党政干部不敢为、不愿为、不作为的原因。另外,“新官不理旧账”、不按约定兑现承诺等问题还较突出。

  建议制定我区党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与企业交往正面清单。针对党政干部、公职人员与企业交往中的难点问题和边界不清领域进行规范,规范费用支出渠道,明确全区各级党政干部和公职人员与企业家正常接触交往的范围,如允许党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参加符合规定的企业招商引资、政策推介、经贸交流、学习培训、考察调研等活动,让领导干部明明白白地与企业打交道。同时,通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与民营企业及其负责人接触交往,把干部在服务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工作失误与个人腐败、缺乏经验与明知故犯、出于公心与以权谋私区分开。如对在帮扶企业过程中,主动作为、自我加压,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区市有关重大决策部署,由于工作方法或程序瑕疵引发行政纠纷、行政信访,未产生重大影响的;在鼓励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由于受不可知因素影响,未达到预期效果的等具体情形之一的可以容错,让干部大胆主动靠前搞好服务,使双方建立起依法依规、界限分明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亲”不逾矩,“清”不远疏。

  制定我区党政机关及公职人员与企业交往负面清单。对党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与企业交往行为作出指引,划出“红线”,如干部滥用职权,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对企业提出的合法合理诉求推诿扯皮、不敢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等行为,违规接受企业人员的礼金、礼品、消费卡等财物,以各种名义向企业收取服务费等在政商交往中违反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的行为。为既“亲”又“清”的政商关系装上“安全锁”,持续提高政府公信力。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扎实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自治区政协常委  杜正彬

5.杜正彬.jpg

  当前如何畅通政商交往交心关系,已成为影响营商环境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亲”“清”关系的论述,为捋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根本遵循。“亲”,是指企业与政府是近邻和伙伴。企业是地区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和创造财富的源泉,政府应主动亲近、支持、帮助其发展,规范服务,真心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市场关系。“清”,是指政府与市场应有清晰的界线。党员干部同企业的关系要干净清白,不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处理“亲”“清”关系就是做到“亲不逾矩、清不远疏”。同时“亲”和“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清”了,就能纯洁公正,就可以“亲”;“亲”了,就无须厚报,无须送请,自然就“清”。

  要遵循好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的价值取向。保持正常的政商关系,必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义者,“事之所宜也”;利者,“人之用曰利”。对干部来讲,“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是衡量其人品高下、政治风骨软硬的重要准则。党员干部选择了“公仆”这份事业,就要时时把握好自己、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守护好精神家园。

  要坚守好传统人情世故的道德底线。保持正常的政商关系,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情观。为人处世讲人情,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正确处理好取和舍的关系,切不可因人情放弃原则,用人情代替政策,甚至与一些商人搞利益交换。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注重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为企业服务与社会交往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应有的警觉,善于处理人情与原则、为私与为公的关系,绝不让人情侵蚀政策、损害原则,切实做到“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与此同时,还要不为人情所困、所累、所难,只要不是权钱交易,不是利益输送,正常交往中的人情往来也应该得到谅解和宽容。只有这样,才能给新型政商关系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助推力。

  四策并举 优化营商创新环境

  自治区政协常委 马清贵

6.马清贵.jpg

  按照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24条”和“16个专项行动计划”部署,银川市围绕指标评价,抓住关键环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放大招、出真招,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创新环境取得的成效明显、引才用才机制不断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更加成熟等成效,但也存在政策落实不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地方政府诚信欠缺、产学研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要把打造诚信政府作为优化营商创新环境的第一要务。把政府诚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对政府没有履行的承诺及拖欠的债务,统筹考虑欠款时间、金额、类型及企业发展状况,区分轻重缓急,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时间表路线图,逐项解决好、落实好。

  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优化营商创新环境的关键所在。相关部门应细分责任,做好衔接、服务工作,尽可能减少管理职能。在人才引进上,应赋予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推进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谨防人才资源与市场需求错配。重视本土人才和实用性人才培养,对欠发达地区,实用人才更“解渴”,本土人才更“耐用”。

  要把深化管理体制作为优化营商创新环境的主要内容。持续用力解决服务意识不到位问题,使解放思想成为优化营商创新环境的“加速器”,拿出更多有温度、接地气、受欢迎的举措。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流程优化再造,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努力实现流程更优、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效率更高、服务更好。坚持刀刃向内,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既抓好营商创新环境建设上的自查自纠,自觉在一言一行上接受企业和群众的监督。

  要把产学研相融合作为优化营商创新环境的重要环节。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把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作为衡量企业创新和考核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的主要指标。一方面,把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基地设在企业车间,把企业的需求带到学校课堂,通过科学的论证和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合理设置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保障学校培养的学生切实符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要紧跟企业和市场需求,在课题立项方面应当优先考虑企业提出需求的项目,确保研究课题切实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

  我区营商法治环境仍需改善

  自治区政协常委 汪 敬

7.汪敬.jpg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优化我区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政策措施,我区营商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调查显示:40%的企业存在被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选择性执法问题。全区24.38%的企业在调查问卷中反映行政执法中收费、处罚存在随意性。机构职能整合后执法人员岗位变动较大,业务能力难以适应执法要求。31%的企业表示法院判决执行难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问题是法院案多人少矛盾仍未缓解,审判和执行环节衔接不够紧密,法院对被执行人改头换面、转移隐匿资产或逃避执行举家搬迁等查证困难。

  鉴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在落实过程中经常出现“肠梗阻”,有必要开通一个方便企业家沟通交流的渠道。建议在市级工业主管部门设立“企业之家”,作为服务企业家的窗口,指定专人集中受理企业家诉求,让企业家们的委屈有人听、困惑有人解、困难有人帮、正义有人伸。同时设立直通市长的“企业家信箱”,方便企业家直接向市长反映情况。在市司法行政机关设立“企业家法律咨询室”,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推行企业聘请法律顾问制度,提高企业法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着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行政执法人员培训,重点是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克服以管人者自居的倾向,提高综合执法素质。大力开展规范执法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执法流程和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正确处理行政处罚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关系,既坚持严格执法,又注意审慎执法,在督促整改上做加法,在行政处罚上做减法,达到既维护法律尊严、又促进企业发展的效果。经常开展对企业的遵纪守法教育,打好预防针,避免不教而诛。相关部门对减少企业会议、调研、材料负担作出明确规定,下决心为企业减负。积极解决政策之间打架、执行中梗阻问题,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及时拨付应该给企业支付的资金、补贴,兑现给企业的承诺和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发展。继续下大力气解决执行难问题,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构建执行“大数据库”,实现法院与公安、税务、银行、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共享。加强执行队伍建设,提高执行能力。

  打造广阔平台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自治区政协常委 杨占武

8.杨占武.jpg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驱动民营经济可持续增长。但是我区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较国有企业,仍然存在金融支持及服务政策差异化、资源占有不均、市场准入受限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制约着民营经济发展。

  建议尽快修订我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及时出台相关部门及市、县(区)政府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优商政策实施细则,细化具体措施,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政策进民企”活动。建立县(市、区)营商环境量化评价体系,逐步消除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影响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因素,杜绝新官不理旧账现象。减少检查、督查、考评频率,还企业“宁静时间”,使企业有效减负,集中精力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增加民营企业资金供给,区内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央行定向降准政策,充分利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等资金,增加对民营企业贷款。加快修订《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引导金融机构设计适合我区民营企业产业发展的综合金融开发方案,加大对我区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加强担保体系建设,提高担保公司资本实力,充分发挥担保对银行贷款的撬动作用,着力化解民营企业金融风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禁止设置限制或排斥民营企业的不合理条件。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环境,改革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指标,将本地企业扩大再生产等投资计入指标体系,对符合条件的本地企业与引进企业同等享受优惠政策,坚持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招商引资与培育扶持并重,发展壮大我区民营经济。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股权置换等方式,参与全区能源类、电力类、化工类大中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资源共享、双赢共进。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协调互补的培训机制,采取校企联合培训的方式,加大创新型民营企业的培育。引导民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团队和研发小组,以科技创新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强民营企业诚信建设力度,大力培育民营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快速凝聚企业职工的价值认同、企业认同,形成强大合力,努力提升企业自身信用评级和融资成功率。

  以良好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在宁落地扎根

  自治区政协常委  道月泓

9.道月泓.jpg

  近年来,我区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办照容易办证难、“互联网+政务服务”融合度不高,在线办理的事项有限、中介机构管理不规范、第三方评估事项过多等抑制了政策红利效应发挥。金融服务外商投资体系不健全,融资机制不灵活,第三方担保手续费用高,企业融资成本高。在不缺电的宁夏,高耗电的企业还没有真正享受到低电价的政策。

  区市县三级都应制定招商引资扶持奖励政策,对以商招商、中介招商、项目策划、咨询服务、重大项目落地和经营贡献者等给予奖励支持。加大力度推广重点项目“首问必办制”“首席服务官”机制,全程协助企业办理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各项手续。对转移来宁的企业,其经原所在地省级认定的有效期内的相关资质,报有关部门备案后应直接予以认定。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国内营商环境排名靠前的先进地区,压缩施工许可、产权登记、缴纳税款等重点事项办理时限,力争做到用时最少。实行重大项目全程代办和专员负责制,全程协助企业办理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各项手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搭建“一网通办”线上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形成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的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优化“用地”方式,积极探索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产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设法降低电价,建议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工业园区自建110千伏变电站,依托电力企业协会和民间资本及园区政府入股联合建设,形成工业园区自给自足、自定价的用电模式。建议发改委牵头售电公司疏通购电和输电的通道,鼓励和支持区内售电公司创造直供电,让企业真正用上低价电。建议物价部门理顺商管公司、小区物业商业用电收费乱的问题,把国务院降电费的文件落实得更好。加大“资金”供给,把外资企业纳入政府纾困资金、产业基金支持的范围。增强对口建立订单式培训合作机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支持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开放式联合创新平台,创造条件使外资与本地企业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出台的政策,规则公正、内容具体、界限清楚、奖罚明确,可以清晰检验涉事各方的对错,让企业“可把握”。政策规定稳定透明,除国家要求,避免区内政策前后不一致,让投资经营主体对市场前景“可预期”。实行政府招商引资“承诺公示”办法,提高政府“可信赖”。建议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承诺履约专项整治活动,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兑现与外商签订的政策协议,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优化企业融资环境 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自治区政协常委 何学虎

10.何学虎.jpg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影响部分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这既有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弱、财务制度不规范、信用评级低等自身问题,也有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信贷产品和金融制度不够合理等客观原因,凸显为贷款门槛高、信贷手续繁、周期匹配差、增信续贷难、融资成本高、支持能力弱。

  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银企联动和风险共担合作机制,创新融资担保模式,发挥好各类投融资平台作用,促进多元化融资。加强县域金融体系建设,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培育发展多元化的中小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缓解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加强民营企业群体间的资金融通,将民间金融纳入监控体系,通过制定规范化合同、严格设定利率等方式,允许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组建企业财务公司,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资本市场,建立民间投资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健全涉企信息共享服务机制,推动公共类企业信息、企业税务信息和涉诉信息的有效共享,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之间有效融合,提升金融机构风险识别手段,打破信息壁垒,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大数据整合互通,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与各商业银行共享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黑名单”以及纳税、社保、水电煤气、仓储物流等信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指导,与各商业银行充分沟通,针对企业贷款难、续贷难等问题,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还贷款方式,探索续贷业务长效机制,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减轻企业的融资负担。引导督促各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根据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一企一策、定向服务。在更大范围推广循环贷款、无还本续贷模式,提供借还便捷的融资产品,为企业的长期建设提供中长期融资支持。加大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积极开发应收账款融资等产品。探索创新知识产权质押+保险公司担保新产品的服务模式,解决科技企业轻资产、无抵押、融资难的“痛点”。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监管和引导,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制度,强化内部管控和风险防范。支持企业增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提升核心竟争力和赢利能力,增强贷款偿还能力。推进诚信企业、诚信商户建设,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树牢“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信誉观念,以诚信取信市场、取信合作伙伴,吸引各类资本健康合理流动。

  消除“三大堵点” 营造营商好环境

  自治区政协常委  施晓军

11.施晓军.jpg

  营商环境的营造,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在起主要作用。近两年,由于关系到所在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速度、发展效果,营商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得到了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我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支持民营经济相关政策以及实施“一网通办”等改革举措,开展“高质高效招商引资年”行动,着力打造营商环境。但是,由于诚信意识欠缺、服务意识欠缺、发展意识欠缺“三大堵点”的存在,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创新,只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和改进,才能使我区营商环境有更大的改善。

  应切实尊重市场规则,树立诚信为本的契约精神,弘扬守信有功、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和制度保障。建立专门的失信线索网络受理平台,对处理结果进行社会公示,全社会共同守护“诚实守信”的净土蓝天。我区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民生问题。应真正树立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理念,解决好“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问题。坚决落实中央支持民营经济相关政策,切实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打破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加强资源配置,真心实意帮助民营企业发展,一心一意依靠民营企业发展。始终关注本土企业的生存状态,在招商引资引进新朋友的同时,要给老朋友预留发展空间。在发展问题上,应彻底破除思想保守、迟疑观望、因噎废食以及不担当、不作为的现象,少一些门槛与限制,多一些支持与服务,法无禁止皆可为;变事前监管为事后监管,弱化监管思维,强化发展意识;弘扬创新创造、踏实肯干、坚韧不拔的企业家精神,鼓励支持企业大胆闯、大胆试;加快建立容错机制,营造一方鼓励发展、敢于争先、适于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土,真正释放企业活力,焕发市场生机。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宁夏这片土地上发出了这一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激励我们要加快发展,实干兴邦。宁夏的落后不是必然的,我们的力量积蓄得太久了。只要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难题、解新题,加快改革创新,消除妨碍高质量发展的各种堵点、痛点,狠抓营商环境改善,就一定可以从中释放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实现自治区党委擘画的发展蓝图,为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提升本土科技创新竞争力 为我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自治区政协常委  潘志军

12.潘志军.jpg

  市场环境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打造本土品牌成为区域竞争的一种新型战略模式,代表着一个地区创新的标志、竞争实力的标志、发展水平的标志。重视和保护本土企业和本土品牌是我区营商环境中亟待提高认识和补齐的短板。目前,我区还缺乏对本土品牌的重视,提到保护本土企业、本土品牌,就被扣上地方保护的“大帽子”,就是保护落后,甚至没人敢提保护“本土”,这样的认识违背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常识,让本土企业、本土品牌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品牌建设中缺乏自信,认为本土企业研发水平和服务能力与外地企业相差甚远,缺乏对本土企业的信任,这个认识使本土高科技企业在品牌竞争中处于劣势,亟待加以转变。同时,本土品牌走出去很难,在区外竞争中也因为缺乏品牌影响力受到严重的挤压。

  建议争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提升本土科技创新竞争力,激发地方活力,驱动企业创新。企业要努力打造本土优势品牌,社会要为之鼓舞呼吁。本土品牌的建设,政府起主导和引导作用,企业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打造优秀的本土品牌,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是普遍认同的经济规律。政府要助力支持和宣传本土品牌,为本土品牌站台。宁夏企业想要走出去,需要这个地区给它一个“自信”的品牌,需要借鉴外省在保护本土品牌中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应支持和保护本土品牌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认识上,树立支持本土品牌不是支持落后,理直气壮的保护本土品牌,树立起本土企业的信心,提升本土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空间是打造品牌、树立品牌、赢得市场的核心关键要素。建议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考虑招商对本土品牌是否造成伤害,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的项目,一定要深度研究会不会对本土品牌形成压力、形成制约,为本土品牌留有一定树立品牌的市场空间,从而保护本土品牌,发挥本土品牌的优势。

  在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24条”的指引下,我区能够打造出具有品牌的企业,品牌的产品,品牌的影响力,代表我区本土企业到省外竞争的优秀产品和优秀品牌,为我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版文字由 罗鸣 整理  图片由 蔺 津 摄)




【责任编辑】: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