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报道
愿不毛之地都变绿浪起伏——住宁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沙漠化、盐碱化治理建言献策
2024-03-05 08:59:37   来源:华兴时报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不仅如此,重度盐碱地因盐分大、植被稀、分布广,也是我国土地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住宁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沙漠化、盐碱化治理提交相关提案,提出了“加大三北地区荒漠化治理资金支持力度”“推进河套灌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等建议。

  让“白霜滩”变身优质良田

  河套灌区包括宁夏、内蒙古两个自治区的黄河冲洪积平原,灌溉面积达1600多万亩。但由于长期受大水漫灌和部分地区排水不畅等影响,河套灌区长期出现颇为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土地盐碱化又被称为‘土壤癌症’。由于历史、地理、地质、自然等原因,宁蒙两地目前仍有约730万亩盐碱地(占灌溉面积45%),其中中度、重度盐碱化面积约占50%。”住宁全国政协委员杨培君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盐碱地因其类型、数量、程度等各异,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特别是治理之后的土壤改良需要更长时间。

  盐碱地作为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如何从荒芜到沃土?

  杨培君委员认为,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应坚持科学治理、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向而行,才能让盐碱地得到有效治理,让“白霜滩”变身优质良田。

  “加大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力度,维修改造骨干供水、排水工程和田间工程,保障适时适量供水、畅通排水;因地制宜,建设测控一体设施、水资源调蓄工程、输配水设施,对盐碱地实施喷灌、滴管、管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实施沟(道)排水、机井排水、暗管排水及其相结合的排水措施;加强农田排水沟道流沙治理,解决边坡稳定问题。”杨培君委员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灌区管理责任、理清管理边界,建立稳定的维护养护机制和养护费用,确保盐碱地的治理效果和长期稳定的成效。

  科技是土地最好的“改良剂”。“要加强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技术创新。”杨培君委员说,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出很多相对成功的盐碱地治理技术和模式。当前,要从全国征集盐碱地治理模式和经验,供各地特别是河套灌区借鉴。在大力推广应用“实用技术、适宜模式”基础上,重点加强耐盐碱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和节水技术、排水技术、耕作技术等综合治理技术攻关。制定盐碱地治理评价标准,及时开展水盐监测与动态平衡分析,为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推广、治理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真金白银”支持荒漠化治理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首童谣,真实描绘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三北”地区被沙漠化侵蚀的场景。

  但如今,平原着绿,荒山披锦,茫茫黄沙变绿洲。“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筑成一道绵亘万里的绿色屏障,正守护着祖国的生态安全。

  “目前,全国现有宜林地面积的68.7%在该地区,近50万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的90%也在该地区。我国要实现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的战略目标,增值空间重点就在‘三北’地区。”自2015年,住宁全国政协委员蒋齐就开始着手调研“三北”地区沙地防护林情况,为推动“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提交有价值、有建设性意见建议的提案,他经常前往“三北”地区考察调研。

  “近年来,‘三北’各省(区、市)大力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工作,不断扩大绿色空间,推动山川大地由‘黄’转‘绿’,使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保持双缩减。但“三北”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度大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加之受降水等资源禀赋的影响,植绿难度和成本也在逐年增加。”蒋齐委员说, 长期以来,“三北”各省(区、市)地方财政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予以保障,目前各省份每年在生态修复方面的预算资金主要用于修复治理后期的养护管理,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资金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荒漠化治理进程及成效。

  今年,针对“三北”地区植绿难度和成本逐年增加的现实问题,蒋齐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大‘三北’地区荒漠化治理资金支持力度的提案”。他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提高荒漠化治理标准,尤其是提高乔木林亩均投入标准、灌木林亩均投入标准、防沙治沙标准,并通过工程治沙、种植、封育等多种方式综合治理,提高荒漠化地区的治理质量和成效。 (记者 吴 倩)


【责任编辑】: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