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报道
让巍巍青山常在长青
住宁全国政协委员聚焦贺兰山和六盘山生态建设建言献策
2024-03-06 09:05:19   来源:华兴时报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珍贵赐予。俯瞰宁夏境内,贺兰山和六盘山一北一南,既是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关键单元,也是构筑起西北、华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

  殷殷建言守护巍巍青山。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住宁全国政协委员聚焦贺兰山和六盘山生态建设,提交相关提案,提出“加快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对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人工针叶林开展抚育间伐”等建议。

  加快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步伐

  贺兰山位于宁夏西北部,地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由北至南犹如一堵天然巨壁,阻隔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使蒙古冷高气压受截,成就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

  自2017年5月,宁夏全面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持续综合整治贺兰山生态环境,管护效率明显提升,生态系统不断恢复,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生态环境形势整体向好。2018年底,169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点位全部完成自治区验收。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出《关于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意见的函》,明确优先支持贺兰山纳入“十四五”国家公园规划建设范围。

  国家公园建设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依据《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贺兰山被列为全国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5个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的第13位,黄河流域布局的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中第5位。

  住宁全国政协委员童安荣十分关注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做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据介绍,贺兰山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文化古迹、历史遗存,是一座集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为一体的自然珍贵遗产,需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加以保护。2020年8月,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前期研究评估工作启动,进行建设试点。宁夏、内蒙古两地的林草部门多次会商,就共同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设立和建立生态保护管理协同监管、联合执法机制达成共识。2023年,宁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报送《贺兰山国家公园创建方案》通过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的技术审查,修改完善后由宁蒙两区林草局联合报送国家林草局。

  “目前,贺兰山国家公园创建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但管理范围相对分散,对加快推进此项工作存在一定影响。”童安荣委员谈道,贺兰山是宁夏与内蒙古的界山,保护区在宁夏区域内的面积较多,管护面积较大、监管范围较广、管护责任较重,但执法权限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管护能力整体亟待提升。

  童安荣委员建议,强化贺兰山国家公园创建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发挥宁夏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对接国家林草局,推动顶层设计,适时开展本底调查、科学划定边界,提出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建议方案等。整合优化各类资源,强化创建组织保障,协调相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支持,加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进程,打破因行政区划、资源分类造成的条块割裂局面,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保护管理统一的原则合并重组,优化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推动自然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碳汇计量监测、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综合科学考察、完善科研宣教设施等工作。

  科学间伐守护六盘山生态健康

  六盘山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带,山脉逶迤200余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高原绿岛”“天然水塔”等美誉无不彰显着六盘山重要的生态功能。

  1958年,宁夏成立之初,六盘山区域森林覆盖率仅为22.1%,大片荒山裸露,生态环境恶劣。为了尽快绿化荒山,上世纪70年代,六盘山林业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林攻坚,选择以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华北落叶松、油松、云杉为主要造林树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植树造林,六盘山逐渐恢复了草木葱茏、绿意盎然的生态本色,加之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截至2023年底,六盘山森林覆盖率达到60.1%,其中人工针叶林面积达到24.6万亩,占林区总面积的20.53%。

  “森林覆盖率从22.1%增长到60.1%,背后是几代六盘山林业人的辛勤付出。”住宁全国政协委员王春秀说,经过多年不断生长,曾经引以为傲的造林成绩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当年,为尽快让六盘山绿起来,为确保苗木成活,采用一穴双株、666株/亩的高密度初植造林,随着林木生长,出现林分密度大、生长缓慢、养分争夺严重等问题,呈现出大量生长不良、濒死、枯死林木,林区病虫害频发。尤其在1997年,六盘山人工落叶松林区爆发严重的红腹叶蜂虫害,断断续续持续了20年之久。与此同时,由于林木光照、营养不足,郁闭度过大也导致林下乔、灌、草无法实现天然更新,森林自我修复、自我更新功能持续退化。

  “这样的现状对六盘山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王春秀委员调研了解到,按照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协调以及近自然林经营的理念,应当通过采取森林抚育、间伐、卫生伐、更新造林等措施,降低林分密度,促进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但六盘山现有人工针叶林大多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王春秀委员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尽快研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为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林抚育、树种更新等抚育间伐等森林经营措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希望国家相关部委对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林生长现状进行考察调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特许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尽快对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人工纯林开展专项森林抚育经营,促进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发展。 (记者 陈 敏)


【责任编辑】: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