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产业是我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2019年全区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362亿元,带动饲草料种植、包装物流、有机肥加工等相关产业产值超过84.8亿元。但是,目前奶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奶牛养殖企业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分配不平衡,纠纷频现,制约我区奶产业发展。
一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整个行业的利益主要流向加工销售环节,养殖环节所占比例较少。除龙头企业投资自建牧场和参股的牧场外,其他奶牛养殖企业(户)与加工企业间的合作较为松散,行业利益在养殖、销售和加工环节的合理分配机制尚未形成。龙头企业与奶牛养殖者在原料奶交易过程中,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强,遇到市场下行,加工企业可以采取缩减原料奶的收购量来保障企业的最大利益,而养殖户不仅面临着饲料价格、水电运输费用上涨、奶牛疾病等风险,还面临着市场以及加工企业转嫁的隐性风险。
二是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原料奶购销没有形成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定价机制。养殖场(户)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应有的议价和定价能力。供给相对过剩时,乳品加工企业随意提高标准、压低价格、限量收购。据调查,每年3月-6月消费淡季时,我区生鲜乳价格比全国同期低0.1元/公斤-0.15元/公斤;而供给短缺时,部分企业哄抬奶价、争抢奶源、无序竞争。
三是生鲜乳购销合同不规范,纠纷解决方式不合理。据了解,奶牛养殖企业与一些国内大型乳品企业签订《生鲜乳购销合同》的履行地在宁夏,而纠纷解决地却约定在乳品企业所在地。发生纠纷时,养殖企业对裁决有异议的,只能到当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上诉,增加了诉讼难度和诉讼成本,让许多养殖企业望而却步。
推进奶业上下游利益共同体建设,改变奶产业利益链不合理的分配格局是巩固和提升奶产业基础、实现自治区奶产业千亿产值目标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建 议
1.加强奶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在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科研单位和广大乳品消费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整合技术资源,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奶业协会的平台,积极反映行业诉求,维护行业权益,解决制约奶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促进乳品加工企业和养殖场(户)共生共荣,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奶业一体化发展。
2.建立生鲜乳价格和质量保障机制。成立由农业、物价等部门、奶业协会、乳制品生产企业、生鲜乳收购者、奶牛养殖企业(户)代表、有关专家组成的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每季度根据生鲜乳产量变化规律及饲草料、水电、人工支出等情况,核算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及时解决生鲜乳价格协调工作出现的问题。鼓励保险公司研究开发“生鲜乳价格指数保险”产品,保证加工企业奶源、奶价趋于稳定,确保终端市场乳品供应。建立生鲜乳第三方质量监测体系,成立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明确检测权威,减少生鲜乳购销质量争议。
3.规范生鲜乳购销行为。按照国家农业农村部购销合同模板,规范生鲜乳收购合同,明确原料奶的收购价格、质量及数量,建立利益协同和约束机制,保障龙头企业按其合约收购原料奶,保障奶牛养殖者按其合约出售原料奶,并规定发生纠纷时,在合同履行地进行调解或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指导养殖、加工企业在自愿,互惠互利,公开公平的基础上,重新签订生鲜乳收购合同。充分发挥奶业协会作用,合理疏导生鲜乳购销矛盾,平衡和保护购销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生鲜乳市场的正常价格秩序。
4.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各级畜牧部门、行业协会加强服务、引导奶农通过建立合作社等经营组织成为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经营地位、自我发展能力和谈判话语权;推动养殖企业与乳制品龙头企业通过互相参股等形式实现联合。成立由金融机构、牧场、乳品加工企业、物资供应商、产权交易中心等组成的奶产业联合体,开展规模采购、融资、技术、市场拓展等服务,使奶产业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做优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