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和自治区政协委员陈红缨反映,近几年沙尘天气有所反弹,加剧了蓝天保卫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难度。目前,我区大气环境和气象监测预警能力有限、手段较为单一,难以精准掌握区域污染特征。
大气环境缺乏立体监测。我区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54个地面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网,近年逐步开展了垂直方向上的颗粒物观测,但尚未开展大气成分通量和环境容量观测,不能完全满足大气污染防治要求。同时风的观测高度不够,目前我区逆温层的监测数据主要使用银川国家气象观测站每日08:00和20:00探测资料,时空分辨率低,而气象站风速、风向观测高度仅为10米,无法准确揭示不同高度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的空间结构,卫星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方面的应用在我区尚处于起步阶段。
空气污染预警能力不足。我区晴雨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但对影响污染物扩散的关键影响因子——“风”的预报,目前仅限于10米高度,且受风和气温在垂直方向上观测水平的限制,导致准确率不足50%。
大气污染物主要输送溯源通道尚未厘清。我区尚未系统地对各地传输条件进行研究,无法分区域掌握污染物的空间输送状况。计算周边区域对本区的贡献值和排序,获取不同天气下的污染物总量数据以及污染物积累过程的观测数据,尤其受制于观测站点空间连续性差,不能针对不同区域的主要污染输送影响路径和通道,提出重点管控区域。
为此,建议强化大气污染立体观测。在优化现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基础上,建立空基、天基、地基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观测网络,解决空间监测能力薄弱情况。建立空基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反演得到各污染物的区域宏观浓度变化趋势,以及对污染物浓度的空中观测信息进行验证对比,进一步弥补地面监测的不足,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全方位遥感技术支撑;建立天基平台,通过无人机走航动态观测监控,实现颗粒物空间三维立体分布探测,结合地理信息,实现污染团定位和跟踪,为大气颗粒物及污染的传输分析等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建立地基平台,利用激光雷达探测、气象塔和常规观测站相互补充,获取地面污染物浓度信息。
优化污染物主要输送通道的观测站网。在观测和数值模拟等研究基础上,摸清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污染传输路径。对各类历史数据(气象、常规大气污染物、化学组分等)展开分析,利用资料同化和统计分析技术对现有站点进行评估和优化整合。集成优选的关键传输通道上业务化观测站、科研院所观测站等不同观测站,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建立高配加强观测点和关键站点协同观测,根据实际需要对观测点位进行再次优化。
加强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及融合共享应用。强化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部门的联合会商机制,推进环境、气象、交通等部门监测数据的融合共享,通过实践建立多元数据获取的运行规范和共享机制,实现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提升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强化联防联控,实现大气污染“早发现、早预警、早管控”,助力大气污染精准防控。
宁夏人大网 | 宁夏政府网 | 宁夏纪监 | 宁夏党建网 | 宁夏财政厅 | 宁夏发改委 | 宁夏公安厅 | 宁夏环保厅 | 宁夏审计厅 | 宁夏卫生健康委员会 |
宁夏商务厅 | 宁夏农业农村厅 | 宁夏水利厅 | 宁夏人保厅 | 宁夏交通厅 | 宁夏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 宁夏教育厅 | 宁夏科学技术厅 | 宁夏工业和信息化厅 |
宁夏民政厅 | 宁夏招商网 | 宁夏文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