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继续增强对贫困地区的金融资源投入、充分发挥金融扶贫作用尤为重要。
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马保相、姚国龙联名提出《关于加大金融扶贫贷款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提案》,希望通过金融扶贫引进的资金活水,彻底改变贫困地区面貌,通过资金留存沉淀,持续发挥出更大作用。
金融扶贫在行动
打赢脱贫攻坚战,金融扶贫是关键。
固原市是我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委员们对该市金融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近年来,固原市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扩大扶贫资金总量,创新扶贫机制,解决精准扶贫中“三农”发展动力不足,贫困户“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据了解,《固原市金融扶贫方案》《固原市扶贫产业担保基金使用方案》《固原市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等先后出台,建立起“一平台、一模式、一协会、一体系”的金融扶贫机制,开展了“财政+金融+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工程,建立“党委政府+金融主(监)管部门+银行+保险”四位一体的金融扶贫组织体系和协调议事机制,从政策层面保障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全面推进。
此外,该市还着力建立金融扶贫的信用评价体系、增信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以村为单位成立村级信用协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用信用资本代替实物资本,解决贫困户担保抵押难题。设立风险补偿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贷款损失实行分类分担补偿,由政府和银行按8:2比例共同承担贷款损失,解决银行不愿贷问题。对不良贷款按贷款主体分类管理,推行“扶贫保”用商业保险兜住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底线,解决银行不敢贷的问题。实施“5个10亿元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通过“两个带头人+贫困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等多种方式帮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贷款用得好问题,激励银行扩大农村贷款业务。
短板问题需重视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一个起点,金融扶贫让“输血”为“造血”,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因此,委员们针对调研情况,对金融扶贫运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委员们认为,目前,金融扶贫存在贷款年限短、额度偏小、扶贫贷款效果发挥不明显等不足。
“扶贫贷款的还款期限为两年,但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利润小,贷款户从贷款之日起就要考虑还贷事宜。尤其是从事养殖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周期长,在未取得实际养殖效益之前还款压力较大。”马保相说,在入户调查中,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反映贷款额度偏小,5万元贷款额度不能满足在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需求。
虽然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应贷尽贷,但由于产业发展不足,缺乏适合自身实际的成熟产业,一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后将资金闲置,金融扶贫贷款未起到明显的扶贫效果。个别建档立卡贫困户还将一部分扶贫贷款用于修缮房屋或治病,这些情况都应得到重视。
“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扶贫贷款的态度也存在不同认识。”马保相说,“由于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实际效用发挥不明显等原因,贷款期限内农户发展生产的利润回报小,存在靠吃老本维持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农户没有到期还款的意识和压力,认为有乡村干部、有政府兜底,甚至有一部分人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观望态度,能不还就不还的心态,这样,就存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后,贷款到期不能及时收回的可能,产生不良贷款。也有少数贫困户认为贷款不光荣,心理上不愿贷款,或担心产业发展亏损有恐惧因素,因此,不愿贷款或贷款后不敢使用。”
此外,委员们认为,脱贫摘帽以后,一些产业发展慢、规模小、经济收入微薄的农户,依旧面临返贫的风险,仍需要继续予以金融扶持。
金融创新消除深度贫困
金融是撬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一大关键支点、长臂杠杆,金融要更有为,才能让更多的金融创新应用于消除深度贫困,促进长期发展。
委员们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继续完善金融扶持贷款政策,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扶持贷款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从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贫困户摘帽、贫困县出列后,2020-2025年/2030年巩固脱贫成果”相关政策。增加扶持贷款资金总量投入,利用各种资金渠道,进一步增加贷款资金的总量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需求,防止脱贫后在产业发展上由于缺乏资金导致返贫。
同时,要完善金融扶贫风险防控体系。坚持“金融扶贫、保险先行”原则,加大监管力度,实施严格监管。防贫保险工作可在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防贫保险领导小组,负责防贫保险的政策制定、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指导。扶贫办与保险机构合作,委托保险机构具体负责防贫保险工作的实施;保险公司受政府委托,利用人员优势、机构优势、网络优势等负责非持续稳定脱贫户、非贫困低收入户的防贫核查、防贫救助资金的支付等经办服务。
(记者 陈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