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提案工作
保护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自治区政协委员就加大宁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建言获答复
2021-12-01 09:56:30   来源:华兴时报

  黄河孕育了宁夏“塞上江南”风情,培育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独有特色。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为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文化内核,是“十四五”时期我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们聚焦加大宁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提交多件提案。

  近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司法厅、自治区商务厅等相关部门就提案办理情况进行答复。

  深挖黄河文化脉络 探索发展新思路

  “要在研究黄河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黄河历史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彰显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特征。”自治区政协委员吴灵在《关于宁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指出,我区应明确黄河文化研究的目标方向,制定黄河文化研究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不断增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同时,规划一批重大或重点研究项目,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推出一批黄河文化研究方面的精品力作。

  针对委员所提建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答复中介绍,今年以来,该厅发挥专业研究机构的力量,编纂出版了《黄河风辞》《黄河文化研究》等专著,召开黄河文化论坛会议,发表各类研究文章百余篇。同时,积极参加“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沿黄九省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联盟”等有关黄河文化的区域性组织,举办“沿黄九省区城市黄河文化旅游发展合作交流大会”,积极探索谋划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新思路。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厅将协同相关厅局进一步完善沿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协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持续严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基本建设工程,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和历史风貌完整;配合司法厅建设自治区黄河法治文化带示范项目,改善黄河文化遗产保存环境;配合发改委编制完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规划》,印发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方案》;利用黄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建设的机遇期,规划实施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重点项目,推动全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

  打造黄河法治文化带 讲好黄河法治故事

  “我们要依托黄河的独特性,谋划黄河流域石嘴山段法治文化带建设,把黄河流域沿岸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与法治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具有石嘴山市特色亮点的法治文化宣传带,挖掘黄河法治文化,讲好黄河法治故事。”自治区政协委员胡文生、丁晓琴在联名提交的《关于建设黄河流域宁夏段法治文化带的提案》中谈道,我区应以项目带动黄河流域宁夏段法治文化带、黄河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建设,促进沿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答复介绍,自治区司法厅高度重视宁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将开展高质量发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和建设宁夏黄河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作为全区“八五”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自治区《关于在全区公民中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施意见》。同时,起草《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送审稿)》,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38条具体措施,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融入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

  截至目前,我区利用黄河工程设施、风景名胜区、滨河公园、休闲广场、沿黄生态廊道等,已支持5个市县区建设自治区黄河法治文化带示范项目,计划到2025年完成至少10个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项目,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挖掘农耕文化遗产精华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在全区各族人民的农业劳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农耕文化,在节约水土资源、积累生产经验、塑造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保护和传承黄河流域宁夏段传统农耕文化意义重大。”自治区政协委员马玉清在《关于保护黄河宁夏段农耕文化遗产的提案》中指出,我区应建立有效的农耕文化保护机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生产富有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产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该建议得到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答复。据介绍,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黄河宁夏段农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在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构建现代乡风文明、吸纳非遗传承人参与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存续状况相对完整的非遗项目有2968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8个、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306个、市级代表性项目337个、县级代表性项目398个。

  为了让非遗资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该厅谋划编制了《宁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方案》《宁夏非遗扶贫“百千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以自治区国贫县、省贫县和生态移民聚居区为重点,依托自治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开发砖雕、泥塑、麻编、剪纸、刺绣、葫芦烙画等非遗项目,推出一批实用性、艺术性、携带性较强的非遗商品,并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技艺培训,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还采取基地包到村、项目帮到户、传承人和文化能人扶到人的办法,组织国家、区、市、县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和文化能人,对全区80个村,3万余人进行传统工艺技能、制作生产传统工艺产品、营销增收等方面进行培训,让农民增收。”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马 军) 

【责任编辑】: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