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提案工作
努力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民革宁夏区委会提案助推我区盐碱地综合利用
2022-11-22 09:48:42   来源:华兴时报

  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挖掘新增耕地的重要途径。民革宁夏区委会在相关调研中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各类盐碱地248.7万亩,2013年以来,累计推广盐碱地农艺改良集成示范219.6万亩。但由于土壤盐碱化成因复杂、灌排设施配套不完善、盐碱地综合利用观念转变不到位等原因,全区盐碱地综合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唤醒这一“沉睡”的资源,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民革宁夏区委会提交《关于加强我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提案》,从多角度多层面建言。近日,作为主办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在提案办理答复中表示,提案中关于加强我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部分建议已落实到《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宁夏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规划》中,为推动我区盐碱地资源化利用贡献了积极力量。

  以空间布局健全盐碱地综合治理体系

  民革宁夏区委会在提案中指出,目前全区盐碱地治理利用主要突出土壤、生物、耕作和节水等技术研发与模式集成,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工程、土地平整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结合较少,与各项土地改革政策、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产业政策衔接不紧,与全区空间规划布局、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高效节水灌溉、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一体化推进融合不足。

  答复介绍,近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在继承我区多年来盐碱地改良利用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和理念,坚持统一规划分区施策,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盐碱地空间分布,在滨河低洼地区重点采取种稻改碱、以渔治碱和发展四水产业的模式;在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和其他扬黄灌区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以滴灌为主的节水农业,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过量灌溉逐步减少盐碱危害。

  “我们还在土壤PH值大于8.5的碱化土壤分布区,重点推广‘磷石膏+有机肥+秸秆还田’,在地势平缓,排水无出路的银北地区,重点推广暗管排水与太阳能光伏抽水结合的技术模式,在灌区其他区域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原则,构建与水资源相协调的现代农业体系。”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将结合全区第三次耕地质量调查工作,利用遥感和土壤分析技术,摸清全区盐碱地空间分布,把盐碱地作为重要的耕地资源,培育发展盐碱地农业。根据盐碱地演变规律,采取治理与利用并重的原则,在扬黄灌区采取节水控盐、滨河地区采取种稻洗盐、低洼荒地采取发展四水养殖与恢复湿地的模式,对全区盐碱地进行系统性改良利用。

  综合治理 增强盐碱地利用效果

  “从综合利用试验示范来看,农艺改良技术配套措施不完善,秸秆农户持续改良盐碱地积极性不高,未有从根本上解决盐碱化危害的方法,针对性地开展耐盐碱农作物品种选育及核心技术攻关,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力度还不大。”针对调研了解的情况,民革宁夏区委会建议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增强我区盐碱地利用效果。

  “根据全区盐碱地不同成因,在引黄自流灌区重点采取开挖整治排水沟道、暗管排水等工程措施,配套秸秆还田、深松深翻、种稻洗盐、增施有机肥等农艺措施,施用土壤调理剂、磷石膏等化学措施,引进、筛选和种植耐盐碱作物等生物措施。针对扬黄灌区土壤母质含盐量高,土体中有不透水层,且灌区缺少排水沟系,宜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秸秆还田、深翻深松、增施有机肥等农艺措施改良土壤。”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下,联合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区内外科研单位开展水盐调控、微咸水灌溉等技术示范,研发了脱硫石膏、磷石膏、微生物改良剂等多种盐碱地改良制剂,选育出湖南稷子、苜蓿、甜高粱等耐盐作物新品种。

  答复表示,将继续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支持宁夏全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灌区续建配套建设现代化生态灌区,围绕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开展灌区绿色农田和沟道生态治理工程等。

  以水定产 建立与水资源相协调的治理格局

  在保障水资源方面,提案建议,按照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调整“87分水”方案时,给黄河上中游缺水省区调增黄河用水指标。根据全区以水定需管控措施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取用水红线控制指标,将水资源论证作为全区盐碱地改良规划审批前置条件,建立分类分区管控体系,有效解决压减水稻种植面积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矛盾。

  答复表示,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用水权改革的工作部署,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组织编制《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宁夏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规划20221-2025》,坚持构建与水资源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区力争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效节水农业3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以上。其中,北部引黄灌区1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中部干旱带1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南部山区1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

  答复介绍,北部引黄灌区将采取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田间畦灌改滴灌、喷灌,压减水稻、瓜菜等高耗水作物,发展玉米、优质饲草、酿酒葡萄、枸杞等产业。中部干旱带将依托固海、固扩、盐环定、红寺堡四大扬黄工程,供水和调蓄相协调,新建和改造提升相结合,大力推广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和自动化控制设施,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推动耕地利用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南部山区则坚持黄河水、库井水、非常规水联调联用,利用好天上水,提高库井灌区灌溉保证率和农业生产水平,示范推广旱改水、覆膜保墒和集雨补灌.

  “今后,我们将根据全区农业用水定额,强化用水权管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取用水定额用水权控制指标,将水资源论证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改良规划审批前置条件,通过大力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等方式,实现与水资源相协调的农业产业体系。”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单 瑞)


【责任编辑】:包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