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协提案
关于建立河套(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提案
   来源:宁夏政协

多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河西走廊、河南等地视察,9月19日在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首次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国办发【2019】50号文件明确提出“选取一批土壤盐碱化、酸化和退化和工程型缺水区域,针对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采取专项工程措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相同类型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试验示范”。国家相关部门及沿黄九省区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都在制定相关政策。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延伸交汇之处、黄河中上游,是河套地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流域重点省份,其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无疑对实现国家黄河流域发展战略有着重大影响。天下黄河富宁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宁夏人的黄灌区,却有三分之一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不仅制约着我区农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方推动下,实施了《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良工程》,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589号关于引黄灌区红寺堡土地盐渍化综合治理的重点提案,我区在盐碱地水利工程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尚未把盐碱地改良利用与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多年来,我区盐碱地治理主要以水利工程措施为主,虽然能减轻大面积土壤盐碱化发生,但也存在着局部地区特别是低洼区盐碱地面积和程度的扩大。存在着重改良轻利用、重粮经轻林草、重效益轻生态、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土壤盐碱化易反复等问题。如何通过盐碱地改良利用,大力发展生态高值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尚未树立起“大治理”的理念,农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依然严峻。多年来,灌区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肥料用量大、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施用方法不当;除草剂用量大、施药机械落后、农药包装回收难、农药种类杂;用膜的观念难扭转、回收机械不成熟、利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造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下降,制约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通过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恢复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尚未构建起盐碱地多元治理的机制和高效运行模式。盐碱改良利用不仅是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涉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政治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三条生命线”等方面,如何形成一个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发展、社会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及高效运行模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要求,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机制改良利用盐碱土地资源。应基于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把盐碱土地作为一种“资源”科学合理的发开利用,同时结合打造地理标识与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通过盐碱地高效节水灌排系统、盐碱地作物生境耦合调控系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农业综合治理等系统构建,盐碱地分区节水生态治理、盐碱地生态循环农业、盐碱地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高值农业、盐碱地大数据与智慧农业、农业科技能力提升和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与三产融合六大工程实施,重点建设平罗县盐碱地生态循环智慧和红寺堡次生盐渍化节水生态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区,打造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试验示范区,支撑和引领河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是设立自治区引黄灌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分别选择引黄灌区和扬黄灌区最有代表性的平罗县和红寺堡区作为试点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将高、中、轻度不同类型盐碱地治理与生态治理、黄河水资源高效利用、高效节水智慧农业、黄灌区生态保育与民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加强工程措施和农机、农艺和农技技术的集成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重点把耐盐植物/微生物生物改良作为主要措施。为我区乃至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提供范例,打造黄河河套地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试验示范区。

二是创新盐碱地多元投资机制,形成协同共建模式。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盐碱地治理领域,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设立河套(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外资项目支持。围绕盐碱地富硒蔬菜、大米、草畜等生态高值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生态治理补贴等政策措施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示范区建设,探索市场化盐碱地治理协同共建模式。

三是构建生态治理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完善盐碱地土地流转、占补平衡、水权置换、以工补农等政策,制定盐碱地绿色生产标准,建立生态治理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科技支撑,鼓励创新创业。加大盐碱地节水生态治理、盐碱地富硒产品开发、智慧农业、地理标识和区域公共品牌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引导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投身盐碱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鼓励大学生和青年农民返乡创业。


【责任编辑】:宁夏政协